“和谐”本身就是针对共存于一个共同体或系统之内对立因素、异质要素的秩序化与协调性而言的,所以现代中式展柜设计首先要明确所处系统的构成要素,并确定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基本诉求。诚然,现代中式展柜本身的设计要素,如功能、形态、结构及材料工艺、装饰等,既构成了一个“物”的系统,又成为国内展柜企业开发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现代展柜设计系统绝非限于展柜本身,而是与其他工业产品设计一样,将人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因素都纳入展柜设计系统之中,从而将展柜的价值诉求结合到人的需求和自然价值需求上,从系统和谐性上获得最终的价值平衡点。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形成
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以机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从而强调设计应使机器(产品)适应人的尺度和操作需求,而不再是强迫人去适应机器,这种转变使现代设计范围扩展到人的行为、尺度和知觉承受等方面,从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原来的机器延伸为“人一机”系统的综合考虑。这种转变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先进武器操作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的分析,欧美国家为了获得武器装备与士兵操作使用的高效配合,开始在武器设计中增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分析。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机工程学(英国称为“人类工程学”,美国称“人体工程学”,苏联称“人机学”,日本称“人体工学”或“人间工学”等)基本上是以改善人使用产品时的可靠性、安全性、易操作性等为主要目的,其主要根据对人的肢体尺度、内在结构和操作行为的生理、心理特征等的统计数据对产品的操控方式和基本比例尺度进行设置,以使产品具有易操作、安全、可靠、舒适、高效的宜人性特征。在对“人一机”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时,使用环境作为联系二者的空间存在要素也被考虑进来,从而使“人一机一环境”成为相互关联的系统,对于“研究整个系统各环节间信息传输的相互关系,从中分析、权衡,寻找出最佳工作状态,使系统在‘安全、高效、经济’诸方面获得最佳效果”的研究则是基于系统科学思想之上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学。其于人机工程学、工效学、人体工学等在对人体生理、心理特征研究层面有着诸多共性,但不同的是人一一机一一环境系统工程学是将人、机器、环境三者看作是整个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并行因素,环境对人和机器都存在着主动性的影响和制约,而不像人机工程学理论中的环境只是实现人一机关系的场所空间,因此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学的重点在于分析整个系统的合理运转以及实现各个要素的价值诉求的方式与技术。这一理论最先被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主要探讨航天员、控制器及飞船座舱环境三者构成系统的相互关系。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学中的“人”指主体工作的人,即使用者、操作者或控制者;“机”是人操作或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实体的机械、硬件及装备等,也包括操作界面、软体等;“环境”则指人、机系统所处的环境,既包括物理因素的效应,也包括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学将人、机器和环境合并为整体系统,从系统关联性、和谐性的角度去分析最佳的组合与运行方式,尽管其目的依旧是满足人的使用需求,但是却促使人、机、环境之间形成了必要的关联,并推动现代设计向着系统和谐的方向发展。
现代设计中的人一产品一环境系统
现代设计不仅从理论层面借鉴了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学的系统分析方法,而且在实践中将“人一机一环境系统”进行了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并对系统各要素的价值诉求和功能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界定,形成了用于设计分析的“人一产品一环境系统”,在此系统中,人、产品和环境的范围和属性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且三者的关联也不仅仅限于有效性、安全性和宜人性”三项评定原则,而是在功能属性基础上增加了精神属性与社会价值等内容,既除了产品的使用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使用者的生理、物理与心理的需求因素,产品管理、生产及销售相关的社会因素,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关的综合价值等。也就是说,现代设计中的“人一产品一环境系统”是将人一产品一环境系统工程学的功能性系统转化为兼有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综合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各因素的基本属性、功能属性和价值属性等。
(1)基本属性
“人”的因素构成了系统的能动主体,其本质上具有使用者、操作者和测验者的属性。在现代设计中,“人”的因素还包括人体生理和心理参数,如肢体基本尺寸、基本作业姿势和空间范围;人的操作力和执行力;信息识别能力及环境适应力等。“人”的因素的构成则涉及与设计实现相关的人员,如用户、设计者、经营者、管理者,甚至产品定位人群及特殊群体等。
“产品”因素构成了系统的执行客体,既是人操控的对象,也是设计行为的直接目的。“产品”因素首先是提供人的功能需求,以实体的或虚拟的形式构成,这就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属性是以功能性部件的组合体,如手机的显示屏、按键、彩壳、插孔及芯片、电路板等。
“环境”因素构成了系统的客观条件,限定了人与产品的交互场所以及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必要因素。这主要包括产品存在和应用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如产品生产环境、使用环境及维修保养的环境等。
(2)功能属性
功能属性指各因素在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效用,这也是现代设计功能论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但基本集中在产品功能的分析层面,将设计任务定义为优化产品与人相关的功能。而在人一产品一环境系统中的功能属性则包括人和环境对系统的功能性支持。人的功能属性指人对产品的识别、适应、操控、检测和认同,重在人机互动过程中人的主动性,人凭借自身的能力范围及限制条件对产品的形式、功能及属性进行界定,并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由产品形式向功能需求的转换。
产品的功能属性是产品的核心内容,既包括产品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包括其非物质的和精神层面的功能效应。布拉格学派符号学家穆卡洛夫斯基将产品功能划分为实用功能、符号功能和形式审美功能。克略克尔则将产品功能属性划定为 TWM系统,即技术功能、经济功能和与人相关的功能。略巴赫也将产品功能划分为实用、审美和符号功能。在此基础上,现代设计中通常将产品的功能属性界定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认知功能,并在不同产品中有着不同的侧重。
环境的功能属性是指环境在实现人机互动过程中条件反馈与功能性支持,如使用环境的场所化功能、管理环境的软界面等。除了与产品和人直接关联的环境空间之外,同时还包括间接环境,如产品材料来源、生产过程、报废处理环节等过程中涉及的环境功能。斯蒂芬·R·凯勒特在《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书中将环境(自然)的功能属性分为能源支持、场所精神、体验功能、象征功能等。
(3)价值属性
价值属性构成了现代设计的日的因,即设计行为秉持的理念与方式的价值指向。这也体现在对系统中“人”“产品”“环境”三者关系的综合分析上。人的价值属性通常居于主体地位的,即所谓的“以人为中心”,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主导价值观,强调人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満足和实现。这种价值属性主要是从和人的需求层次的结合中逐次递进体现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层次划分为五个级别: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每个层次也明确了人的不同价值追求。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也是现代设计中对人的价值属性的重要参照。
产品的价值属性既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上,同时也体现在人的价值实现上。首先,产品的功能是其使用价值的具体表现,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产品还具有经济价值,体现在商品交换中的商业利益,这也是现代企业开发设计产品的主要目的之一。其次,产品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其具有符号认知与艺术审美价值,与企业形象识别、品牌认知与审美诉求息息相关。
环境的价值属性在于良好的环境对人与产品交互系统的友好性支持,避免不适的、破坏的,甚至恶劣的、危险的环境对人或产品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方面包括人与产品互动所处实际场所的舒适度、满意度与和谐氛围,另一方面在于产品实现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即重视自然的生态价值与可持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