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将天地自然看作是化生万物的根本,在师法自然的造物过程中也在通过自身的主观体悟表现着自然,使所造之物具有自然的属性或意趣,从而实现在“形物”上的“天人合一”,这种表现既是出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认同,也是对艺术审美的一种理解和延伸。受庄禅哲学影响,中国传统美学非常重视“自然”的表现,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来指导艺术与造物行为。从美学表现角度来看,“自然”一方面代表着来自自然万物的物象与意象,或是具有内在美感的自然界的无机物或有机物的语意、符号、元素,重在自然形式的应用和表现,山、水、草、木、鸟、兽、云、气等都可以作为表现自然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强调艺术表现的圆融顺畅,不晦涩,不勉强,不生硬,随物而化,因类而施,重在体现“同自然之妙有”“本乎天地之心”(唐·孙过庭《书谱》) 的自然意境。“自然”在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描述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觅。幽人空山,过雨采萍,薄言情悟,悠悠天钧。”(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说明自然意境讲究“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在表现中强调“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的不隔之境。在传统中式展柜中,表现自然的方式主要有:①显性自然表现,即将自然界的动植物等纳入展柜造型之中,直接表现自然物象或意象;②隐性自然表现,指在展柜造型中表现自然而然的意境,或是空灵秀逸,或是圆融顺畅,着重表达自然内在的美感和情趣。
(1)显性自然表现
在古人眼里,造物的目的不仅仅是“致用”,而且强调“物以载道”,将造物作为载道比德的工具。传统中式展柜尽管是匠人百工所为,其审美表现却受到文人士大夫审美理念的影响,将文人在书法绘画及音乐艺术中对自然的关照融人展柜之中,使造物与艺术获得理念上的融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自然题材,如山水、花鸟及人物,几乎都以演化的变体出现在展柜的装饰之中,这也构成了传统中式展柜显性自然表现的主要内容。与书画中应用笔墨表现自然不同,传统中式展柜主要通过雕刻、镶嵌及攒接、斗簇等手法在木材中表现自然事物,所表现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就装饰题材来说,主要有:植物花卉类、动物禽兽类、人物故事类、自然景物类、吉祥纹样类、几何纹样类等。其中吉祥纹样与几何纹样虽然不是直接表现自然事物,但大多是对自然现象或人造物中的和谐形式的应用,如盘长、曲尺等,因此也可以看作是显性自然表现的内容。
前四类虽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但往往也与后两类结合在一处以增加吉祥寓意,如凤穿牡丹、杏林春燕、玉堂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等。由传统中式展柜形制演变来看,魏晋时期展柜就吸收了佛教中莲花、宝相等自然纹样,而到明式展柜中对自然的显性表现已较为突出,但主要集中在局部装饰上,起到画龙点晴的提神作用,明式典型座椅中对自然事物的表现和刻画,都集中在视觉中心点位置,或对称于展柜中轴线分布于左右两侧,并靠近手扶握部位;而到清后期的展柜中对自然事物的表现与应用则极为普遍,甚至到了繁缛与滥觞的地步,自然元素的应用几乎涉及展柜的任何部位,甚至通体雕刻、镶嵌或剔红。这种应用尽管使自然要素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却在注重装饰性和工艺性的同时淡化了展柜的功能性,反而失去了展柜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使展柜更多展现的是“人工”,而非自然。因此对于自然要素应用与表现需要有“度”和“量”的把握,并非多多益善。
(2)隐性自然表现
由于中国传统美学受道家或庄禅思想影响颇深,作为美学范畴的“自然”通常被看作是“属于‘道'本体的品格……是最高的审美理想”,如《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可见其不仅指客观的自然物象,而且指蕴藏在自然界生命本体中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强调的是非人工的天然气韵,一方面要求内容上契合自然物象,另一方面指在表现途径和形式上自然而然,要求形式任其自然而得,不刻意去修饰或雕琢,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就是指不假修饰的自然质朴之感是美的根本所在,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对于“自然”美学范畴的理解也是非常丰富的,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自然”一品就表达了艺术创作的随意性与自由度,不受形、质、物的影响和限制,强调内在美感与灵性的自然舒张,而其他各品,如“精神”“飘逸”“清奇”“含蓄”“疏野”等也都流露出自然之旨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的品格等级,指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里的“自然”具有“逸”的特征,即指“迹简意淡而雅正”。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则直接将“自然”等同于“逸”:“逸即是自然,自然即是逸。”此外,北宋苏轼在《东坡谈艺录》中将“随物赋形”看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明代计成的《园冶》则表达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旨趣,明代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提出的“十六法”一一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也是儒家“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乐感自然的体现。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展柜研究》中提出的明式展柜“十六品”一——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尽管没有直接应用“自然”,但各品展柜的美感却包含着“自然”的意趣,尤其是与“八病”——繁琐、赘复、臃肿、悖谬、滞郁、纤巧、失位、俚俗——所体现出的刻意、强加或做作之感相比,“自然”美感体验更显突出。综合来看,“自然”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主要表现为:质朴的原初感、雅逸的气韵感、随性的自由感。这也构成了传统中式展柜隐性自然表现的主体。
首先,传统中式展柜十分注重木材天然纹理的自然美,不管是细木还是柴木,都强调天然原初的质感表现,尤其是硬性木材所表现出沉穆雅静、生动瑰丽的艺术美感。这一方面是由于木材纹理本身具有的古朴、自然的美感,另一方面在于中国传统审美(尤其是文人审美)对质朴的原初感的推崇和追求。如明式展柜多用黄花梨,颜色从浅黄到紫赤,纹理古朴美好,备受明代文人所推崇,黄花梨三根矮靠背南官帽椅和大灯挂椅通体皆素,不施彩绘和装饰,完全靠黄花梨材质质感和纹路来表现自然的古朴之美,配以中正稳固的框架形体,使传统中式展柜的自然美感得以彰显。此外,传统中式展柜惯用木材中的紫檀、鸂鶒木、铁力木、红木、楠木、榉木等也由于纹理色泽及木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意趣,如紫檀色泽有沉郁之感·宋代赵汝适《诸藩志》评价为“气清劲而易泄,爇之能夺众香”。楠木纹理曲线纵横,有的近似山水人物形象。
其次,传统中式展柜造型表现注重“雅逸”的气韵感,强调对自然本真、自由及灵动的动态美感的表现。雅,即典雅、清雅,是自然和谐适度的表征;逸,即逍遥、动逸,是“一种不拘形似,重在传神的审美洞见……一种简约清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中式展柜受中国书画艺术影响在造型上强调线性表现,以线结形,以线达意,而在线的形式上则不拘一格,变化多样,根据展柜形体、结构及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各种线形,最为典型的是座椅靠背板的“S”型曲线,其既体现了与人体骨骼的配合适度,同时在美感上也显出超逸自然之感。马蹄足霸王枨条桌中桌腿的直线与霸王枨的曲线连接配合,有如树干侧生枝丫,粗细适度,整体秀逸。总体来看,传统中式展柜中的明式展柜尤为重视“逸格”的表现,而到清中后期的展柜则较多充满了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富贵气”,与“逸”之自然感相去甚远。
最后,传统中式展柜尽管有着明确的形制规范,但在具体展柜设计制造过程中又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并不受固定式样的严格约束,工匠往往“因材施技”“随物赋形”,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审美理解加以改造与再设计,从而使展柜造型具有随性的自由感。如座椅靠背板的装饰形式,或是通体皆素不做装饰,或是做圆形、如意形浮雕或透雕等,都旨在视觉中心点形成“点睛之笔”,其自然随意之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