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理论在设计中强调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现代主义批判的继承,旨在谋求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保持传统文化意象的连续性。这也正是现代中式展柜设计中观层面的主要内容,即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国本土文化与国际形式的融合问題。尽管当前类型学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但展柜设计与建筑存在较大的相通性,尤其是中式展柜与传统建筑在形态、结构、装饰、部件、材料及工艺上都具有“同宗同源”的关联性,因此,在现代中式展柜设计中应借鉴建筑类型学的分析方式,从而使得展柜设计方式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传统与现代、中西方文化与形式的关系。通过类型学方式的应用,既可以研究中国传统展柜形式的特征及其变化与发展,获取指导现代展柜设计的基本“原型”,又可以研究展柜与传统文化的映射关系,并获得二者融合的和谐形式,创造出既承袭文化精髓又彰显时代风貌的新展柜形式。纵观中国展柜史,各个时期的展柜形态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展柜形态如何发展变化,蕴涵在展柜上的某些形式要素总是能够触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记忆,如何在现代中式展柜中触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记忆则是设计的关键所在。运用类型学方法,可以对传统展柜的具象形式进行抽象加工,进而将隐藏在展柜中深层结构一“集体记忆”在设计中表现出来。因此,现代中式展柜设计需要通过一种辨识和分类的过程,将中国传统造物中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还原归类、整合并再现民族文化和传统形象。以下为本书中对类型学方法的设计方式的具体规划。
传统中式展柜类型的选择和抽象
通过对中国展柜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中式展柜尽管在外观造型、结构工艺、材料及装饰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但新的形式大多从历史上的展柜类型中衍化而来,展柜形式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最终设计出的展柜形态。按类型学方法,展柜“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选择、提炼和抽象的过程,即首先从众多传统展柜中收集某类展柜的典型样本,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分析,获得该类展柜样本的感性信息,如基本视图、尺寸、结构、色彩和材料等;其次对感性信息加以提炼,去除非结构性的或附加的要素,并将其图示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从提炼和简化过程中可以逐步从“变化”的要素中确定出“固定”的要素,如连接方式、结构形制、典型部件等。最后对“固定”的要素进一步抽象加工,获取或捕捉具有最普遍意义的“原始要素”,即能够保持连续统一的“原型”,如比例关系、框架结构等。
传统中式展柜类型的转换
转换过程是将抽取出的“原型”进行重构和“还原”,并与现代生活和审美相结合,寻找新的可能性组合和“变体”。这一过程是在深层结构基本相似或不变的情况下,对表现形式或表层结构进行不同的组合、变化和延伸,故可以保持本质的连续性而同时也获得创新的形式,即在新旧形式之间形成一种“整合”效果,使“原型”结合新的要素从而获得新的形式。类型转换的方式一般从形态组合关系入手,可以对结构模式进行拓扑变换,对比例尺度进行缩放调整,对实体要素进行增删变更等,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换是针对抽象出的“原型”的转换,而不是对具体的展柜样本直接进行变更,二者的区别在于类型转换为后期的设计创新提供的是形态类推的基本原则和参照标准,而后者则是展柜样式的直接模仿,因此两种方式所获得的最终结果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代中式展柜的形式创新
通过展柜类型的选择和转换,已形成一个基于中式古典展柜“原型”基础上的形态组群。这一组群为新中式展柜的创新提供了置换、组合、重构提供了必要参照和基本骨架。创新过程则是将这一“骨架”置于现代家居环境或应用场所之中,给以血和肉(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材料、工艺、装饰等)即可以构拟出“神似形异”的新中式展柜形态。其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可以采用“反置设计”“置换设计”“断置设计”及“穿透设计”等手法,如在保证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重构展柜零部件的造型,改进连接方式,综合利用新型材料,更新装饰样式和题材,融人现代造型符号,增加现代时尚要素等。此外,表现形式不应局限于展柜领域,应融入其他领域的文化与艺术内容,借鉴并利用其他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促使创作出来的新中式展柜形态不再是古代样式与生活方式的照搬照用,而是在延承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和民族气质的同时,也适于现代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