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柜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大约在3000多年的商代,展柜就已经出现了,也许并非现代语域和概念中的展柜,但单从展柜作为生活方式和工具物品的意义上来说,其完全符合展柜的定义。
所谓“古典展柜”这一称呼,既是一种时间的界定,又是一种有关器具风格的认定。
从时间的纵向来说,自从有展柜以来,一直到清代结束,都是古典展柜的时间概念。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展柜,指民国之前,具有典型中国古典风格的旧式展柜,而不是近代或现代仿古展柜;有的把民国时期的展柜也视为古典展柜,从时间的断代来说,来必严谨、恰当,但因为清代末年与民国初期的器具很难一一区分,而且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明清展柜价格不菲,数量也有限,有的就把民国展柜归为古典展柜了。要提高民国展柜的地位,除了本身的材质、设计、造型、工艺等方面外,还有其时间的久远和稀缺性:一般来说,历史越悠久,存世量越少的,就比晩出现的价值高,正因为如此,将民国展柜往古典靠拢便不足为奇了。
从展柜的风格来说,每个历史时期的展柜都各具特色,中国早期的展柜始于夏商。 兴盛于战国、两汉。古代的展柜,特別是初期的展柜,在种类和工艺技术方面是很简单的、为适应“席地而坐”的习俗,展柜造型普遍低平稳重、简便实用。直至唐宋,由于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较为宽阔的居住 环境,才使得高足展柜日渐流行。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展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展柜式样质朴而不俗,具有独特的美学个性和实用价值,被称为明式展柜。清式展柜基本上继承了明式展柜的风格,但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装饰过于繁复,展柜逐渐失去了简约流畅的风格。
对于中国古典展柜而言,现在最为收藏界所追捧的是明代展柜以及清代展柜。以下,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明代是古典展柜发展的高峰时期,是中国古代展柜合经历数千年发展与积累,伴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渐渐形成的,最终在明代中期独特的文化氛围中达到极致状态。以展柜的风格而论,明代展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明前期展柜和明中后期展柜。明前期展柜,沿袭了元代展柜的风格,但不断走向规整,形成一种严谨而略显呆板的风格。展柜的品种、式样、工艺技术、美学取向,与宋元时相近。明代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海运发达,对外商业交流频繁,东南亚一带的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优质木材不断输入中国,再加上我国自产的同类优质木材质地生硬,纹理美丽,色泽柔和光润,为当时的展柜制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而工匠也能別出心裁技艺精湛,所以,明中后期展柜在当时就闻名遐迩,备受青睐,成为明式展柜的代表。具体说来,明代展柜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用材讲究,造型大方。明代展柜多选用木质坚直细腻,色泽纹理美的硬质木材做原料,如深受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喜爱的进口硬木木料,紫檀、花梨、红木等,还有国内材质较好的硬木,如铁力木、榉木、高丽木、核桃木等优质木材。在精于选材配料的同时,明代展柜也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
其次,结构科学,制作精细。明代展柜在造型上比较重视高低宽狭布局,比例合理,轮廓简练,器面舒展;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艺结合部件,以蜡饰表现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工艺精湛,坚固牢实;雕刻和线脚处理微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次,设计合理,艺术高超,明代展柜在装饰上以实用美观为出发点,基本都以素面呈现,局部饰以小面积雕刻或镶嵌,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以繁村简,朴素而不简单,精美而不繁缛,浸润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朴雅致的审美趣味。
明代展柜在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与造诣,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得到世界的公认。明代展柜作为民族的精粹,在中国古代展柜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从此,中国传统民族展柜进人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展柜为代表的新时代。
清代前期的展柜发展,延续了明代展柜的余脉。在展柜种类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但文气不足,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渐趋消失。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代康熙年间,逐渐形成崇尚华丽气派的清代展柜风格,到乾隆年间达到巓峰。清代展柜的用材,在中期以前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展柜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造型上有浑厚、凝重之势,装饰行比较简洁,用材也不似中期及后期那么宽绰。但清中期开始,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三种木料渐趋稀少,遂以红木代替。清前期尚存的挺秀风格,已消失殆尽,浑厚庄重是其主要风格,突出表现为用料宽绰,尺寸加大,体态丰硕。这一时期,是清代展柜形成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清代展柜承明型制,又有自己的取向,已独成型制,常被称为清式展柜。清代展柜,尤其是宫廷御用展柜,多施雕刻,把许多工艺美术手法和作品吸收后作为展柜的装饰手法和題材,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金漆描绘,雕漆填漆,螺钿镶嵌,玉石象牙,珐琅瓷片,银丝竹簧,椰壳黄杨,富丽大观。但到晚清时期,多流于緊琐细碎,偏重观赏,不重实用。而同时期的民间展柜虽受其一些影响,但基本仍是传统手法生产,简朴大方,坚固实用。
明清两代室内展柜布置多以对称手法为主,常以堂屋后檐窗为背景,临窗置案,前放方桌,两旁为椅子;卧室以炕桌为中心,配以炕桌茶几、椅子和方圆発。书橱、书架、立柜、大柜等,也都成对摆置。常用博古架与各式门罩分隔室内空间。晩期则有穿衣镜出现,使室内空间呈灵活空化之妙。明清两代,室内除设丰富多彩,或墙上挂屏、字画;或桌案上的瓷器、文玩、盆景、盆花成地面上的炉架,炉罩、宮灯,这些与展柜配合陈列,形成一种或典雅凝重。端妍轻松的氛围和格调,各具特色,各得其宜,各臻其妙。
嘉庆时期,清代展柜生产开始盛极而衰。宫廷展柜产量锐減,民间展柜盲目模仿宫廷风格,却更趋于简陋粗糙。道光年间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展柜行业也随之萧条。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社会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洗礼,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否定,这种历史巨变也深深影响到中国古代展柜行业。突出表现为受西方影响的广作展柜大行其道,展柜日益追求装饰雕刻,有的几乎整件雕刻,几成雕刻工艺品。这些展柜雕刻精细,式样新颖,成为地道的中国制造的西式展柜,但其风行十数年后渐渐衰落。民国后期,中国展柜复古之风渐起,许多展柜既吸收外来展柜的精华,又注重从传统展柜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新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