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目前为止发掘出楚墓有50000余座,其中千余座出土了漆器,出漆案、漆几的墓葬有几十座之多。
1.漆案
展柜漆案的形式很多,面板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之分。其中有拦水线四边起沿儿的长方盘形漆案很具特色,此案主要是承置食器的平面器具,为进食之具,形如旧时饭馆上食的方盘,盘面案是由漆盘发展而来的。案和盘的区别在于案下有矮足。《急就篇》颜师古注日:“无足曰盘,有足曰案”。以食案的功能而论,这类案面非常平整,主要要是案上要放置盛满食物的食具为防止食物汤水外溢,案周起沿儿或拦水线;因为古人“席地地而坐”,就食的器具较矮才相适宜,加之需“持案进食”,案上陈放的应是较轻、较小的食具,所以整个漆案较矮,造型轻巧,案板也不宣太厚。该类出土的展柜漆案较多,例如信阳1号墓、天星观1号墓、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绍兴凤凰山木椁墓都有发现。这类案中还有一种制作非常精制的案,案面常绘金、银、黑、黄的角纹、云纹组成的四方连续图案,其色调高丽非前代所能比拟。而案的四隅嵌有铜角,两侧镶嵌有铜铺首衔环和蹄状矮足。比较著名的有信阳1号蒸出土的案,该案面髹朱漆地,上绘36个圆满纹,排列成4行,每行9个,用绿、金、黑三色组成粗线条图案。展柜翘起的案沿外面削成斜面,面内呈弧形,有铜角,镶嵌有铺首。此外在信阳2号墓、鄂城4号墓、湘乡牛形山1号墓、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等出士的漆案都与此类相同。这类案足比较矮,而且比较轻便,图案花纹整齐,色彩鲜艳,纹饰秀丽,线条流畅。
还有一种为大型盘面案。一般案面为木质,呈长方盘形,由两块木板拼合,周边略高,四角嵌截面为直角形的曲尺形铜构件,构件拐角处尖状上移。如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大型盘面矮足漆案,长182.8厘米、宽85.4厘米、高13.6厘米,背面各有一道燕尾形四槽,槽中梅入截面为燕尾形的楔木。楔木两端分别套接马蹄形铜足,足上端为兽面铺首衔环。通体髹黑漆。铜曲尺构件上错银折线式二方连续勾连云纹。其用途可能仅用于就食或聚食,不便做搬抬进食之用。
此外还有圆形案,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圆形木案。圆形三足。《说文·木部》曰:“鐶,圆案也。”上有用过的痕迹,背面髹红漆。
2.几
几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周礼春官宗伯·司几筵》曾记载先秦的所谓“五几”之制,文中指出先秦礼仪活动中不同场合以五席与玉几、雕几、形几、漆几、素几五种古几相配使用。
1.玉几,板足。如信阳2号墓出土的嵌玉几。几四周均匀镶着20块,每块约为1.5立方厘米的白玉,非常精美。这种造型也是所见最早的一件。此类造型显著特点是由三块本板合成,中横一板,两侧各立一极,以梅眼相连从侧看恰似“H1”形。但形制多样,有的侧立板顶部向内卷曲,有的髹饰纹饰,有的嵌玉石。“H1”形漆玉几,其造型厚重古拙,可以看出工艺美术从厚重庄严的青铜艺术向绚丽轻巧的漆器艺术发展中过渡的时期特点。
2.雕几,一般为棚形直足,每边有四根圆柱式足呈并列状,均衡而对称有的形加斜撑足。如湖南长沙测城桥出土的战国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雕刻木几。通体黑漆,发亮,长方形几面用一块整木雕成,浅刻云纹、两端刻面纹,鲁面纹甚为精美生动,刀法熟。几下两边各有栅形柱状足6根,其中4根直立承担托几面,下插入方形中。另有两根从足座柑木交叉于几面下形成斜撑,不但造型轻盈秀丽,而且使几足更加牢固。这种做法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另外在信阳1、2号楚墓中也各出了一件雕几整个几面全部浮鲁面纹,刀法极为熟练,十分精美
3.彤几,即未红色几,这种几在楚系墓中时常出现,如随县曾侯乙墓就出土过这样的几。该几的特征突出的色彩是朱红色。
4.漆几。漆几并非指用漆制作或漆髹几身,而是指其物黑。信阳1号楚中出土了一件通体髹黑漆的几,应为漆几。
5.素几。在先秦古文就中,素色通常是指白色而言,楚墓中出土过白色饰几。
若按几的形制来分,其变化就更多了,单从几足看就有许多种,且变化多端。有单足几,这是一种古老的凭几。单足几,一般几面较窄,有的面板下可。两端底部各装一圆柱形足,呈“S”形曲线。下有拱形座。在信阳楚墓、江陵雨台山楚墓、长沙楚墓中均有发现。有栅形直足几,一般几的两端各有三足,每外侧两足内收为曲线,下有拱形横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