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量的绘画作品及出土的实物中发现,两宋时期的床榻主要有箱形结构床、四足平板榻及带屏床榻。在造型上基本保留了汉唐时期的遗风,但在足的样式上、高度上有所变化,除了方形、圆形外,还出现了马蹄形,且在整体上趋于增高。元代床塌则基本上承袭了宋朝的样式。
然而,与宋朝相对的辽、金两国的展柜却有了很大发展,多为栏杆式床榻,即床的两侧和背后常设有床栏和屏壁,床上饰有床帐,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专用空间。
展柜仍具有着坐卧的双重功能,在当时多为贵族阶级和文人雅士之用。榻上常放有凭几、靠背和棋枰。按照榻的座部区别可分为榻下施足和榻下施方座两种。前者是由传统的矮式坐榻发展而来的,造型简洁明快,但是在高度上与晚唐以前的矮榻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梧萌清霞图》、《薇亭小憩图》及贵州遵义皇坟嘴宋墓中的石雕坐榻,把榻与靠背椅的做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明式罗汉榻的新品种。该石雕坐榻的背板高于扶手,榻面窄且短,面下为高束腰衬面心形式,并施以罗汉腿。
而榻下施方座在宋元两朝时期更是常见,而且在数量上也比较多,主要见于佛教绘画和文人雅士的起居场所。造型上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形体上敦厚、华贵,榻下方座多以须弥、壶门托泥式为主,高度上进一步增加。展柜在宋中的床榻《维摩诘》绘画中,又可见另外两种坐榻的形式。一种是维摩所坐的大型长榻,另一种是文殊所坐之方榻。除此之外,在《白莲社图卷》、《女孝经图》、《宫沼纳凉图》、《槐荫消夏图》、《听琴图》等宋朝绘画及《倪瓒像》等元朝绘画中也可见到壶门托泥式榻的精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