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一方而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房屋不断增高。随着室内空间日益扩大,日常生活中的家具也有所变化,不仅种类增多,且高度也相应升高。如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展柜,其高度高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展柜。周围有可拆卸的矮屏,床前放展柜,可供上下床和放置鞋子。尽管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俗朱变,但增高的床可使人跪坐于床上,也可垂足坐于床沿。再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的箱形结构式展柜,北齐《校书图》插图中的大塑筘形结构展柜,此类展柜为长形,上可坐多人,在展柜上或侧坐斜倚、或品茶、或宴饮,每块蕊板有壸门镂空。这种箱形结构来源于商周时期青铜禁的结构,展柜是中国古代家具主要构架形式之一。此类展柜也较前有所增高。可见此时展柜开始向宽大渐高方面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人们的生活中通常还是席地而坐,但坐展柜的习惯也很盛行。
一是展柜上设有凭几作为倚靠。证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阁》中的围屏架子床就是例。这种床的足座已比较高,是典型的“壶门托泥式”,即床足间做出壶门洞,下有托泥;床上设屏,此床的床帐与床体合二为一,可以说是“架子床”的最早实例。类似的“架子床”形象在河南洛阳的北魏石刻中也有数处。床展柜上分別坐着男女二人,男子正在对女子说教, 展柜后面及两侧的围屏亦为多扇式,床展柜下为壶门托泥式高座,其前分设一长几。
二是河南邓县画像砖及山西太原北魏石刻的坐展柜。展柜上架以尖顶或平顶的展柜帐。前者的展柜是多面体,后者是正方体。东晋壁画中也行这种展柜,有的还在展柜上设屏。
三是与上述坐展柜结构相似的独坐式小展柜。这种小展柜不设帐,有的设有三面围屏。这时大多数的坐展柜已经形成时代特色。如展柜下普遍施以壶门托泥座或无托泥的壶门洞形式, 展柜体一般较汉展柜要高,也更为宽大。尤其是东晋和南朝时期,坐展柜高大、宽敞的特点更趋于明显,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描绘的独坐展柜以及《历代帝王图·陈文帝像》中豪华的独坐展柜。山西大同的北魏漆画中的独坐展柜与西安出土北周的石展柜非常相似,甚至连腿之间草叶倒刺装饰都几乎一致。
四是大型带帐六足或七足床展柜。六足床中的独坐展柜分别见于龙门石窟中的“涅槃图”和北朝墓壁画《维摩说法图》等。它们都是描绘正面的形象,中间的足粗壮,两侧脚呈弧形外张。其中北朝墓壁画中的床展柜之上另设有八曲屏风,中间四屏绘有类似“竹林七贤”的饮酒作乐的人物,我们看到帐顶饰以花草,帐前及两侧设有帷幕,装饰十分华丽。
在山东隋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大型的七足床展柜。壁画描绘的是徐侍郎夫妇宴饮的场面。徐侍郎夫妇端坐在一张大展柜上饮酒观舞,两人的身前设有几案,徐夫人背后还依有隐囊,上设有展柜帐、围屏, 展柜座甚高, 展柜面厚重, 展柜前三足,精后四足,足与足之间挖做壶门洞。画面采用透视手法,绘画水平很高, 展柜体结构清晰。
五是北齐《校书图》中的大型板。此展柜为典型的壶门托泥式高座,其高度已经过膝:展柜座前有四个壶门洞,侧有两个壶门洞,体厚重宽大,可供多人在上面活动。这种大型展柜在以后的唐代经常出现,尤其为僧侣和文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