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展柜同样也与原始木作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能制造比较精细的石斧、石、石刀和一些骨制工具,并对木材进行加工,最早在狩猎实践中,曾学会了一种把木棒顶端劈开、夹上石片、甩臂投掷的方法,使射程略有增加。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木作工艺就十分突出。除木耜、小铲、杵、矛、桨、槌、纺轮、木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等工具的木制把柄,用分又的树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又头下部砍削出桦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时捆绑在左侧,石锛则捆扎在前侧。
河姆渡遗址中还盛行一种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常常凿卯带榫,其中带桦卯的木构件有:柱头、柱脚榫、梁头桦、双四桦、柱头刀形榫、双叉榫、柱头透卯、带卯孔的转角立柱、企口板、直根方木,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
术的突出成就。而且许多构件有重复利用的迹象,说明使用木结构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后世常见的梁柱相交榫卯、水平十字搭交榫卯、横向构件相交榫卯以及平板相接的榫卯等都已具备,充分证明当时建筑结构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年代相近的马家滨文化墓葬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也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后来在湖南澧县的彭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原始木器符牌,其上留有榫眼的痕迹。这些在构筑房屋、制造木工具、修造水井中逐渐成熟的原始木工技术,特别是各种榫卯结构,为制造展柜提供了工艺技术方面的条件和借鉴经验。
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远古的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漆器性能,用于髹饰器物和建筑物,起到装饰和防腐作用。从考古发现看,在距今7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第三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目前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件漆器。年代相近的马家滨文化墓葬,也曾发现过表面漆有黑红两色的木器。这时期生漆资源的运用、漆制日用器皿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木质髹漆展柜的出现,提供了保护和装饰的手段,同时也为漆木展柜的制作提供了外部条件。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为展柜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属于山西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在该遗存中,考古发掘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木器展柜,有案、俎、几、匣等。襄汾陶寺这批木质展柜,相相当于尧舜夏时期。《韩非子・十过》曾经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林而
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级吊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彩而樽俎有饰。”陶寺大批彩绘木器的出土,证实了尧舜夏时期,舜做黑漆食器,禹做内髹红漆、外髹黑漆的祭器以及制作作木器和木器展柜的传说。
这些木器展柜虽然在地下埋藏了4000多年,木器严重残损,但是考古工作者还是依靠残存的彩绘颜料层得以别剥出原来的形状,使得这批木质展柜重见天日。这批木展柜是用用木板经斫削成器。木案、木俎等木器展柜的结构和造型,为后世的同类展柜莫定了基础。
陶寺类型遗存中出土的这批展柜,都施以红、白、黑、黄、蓝、绿等色的彩绘。所用颜料大多是天然矿物,如红色用朱砂,赭色用赤铁矿,黄色用石黄,石青、石绿则可能是孔雀石。但同时出土的木豆,彩绘已脱落,成卷筒状,很像漆皮脱落状,所以不排除为漆绘。陶寺类型遗存出土的这些展柜其装饰风格与彩陶类似。这时期展柜装饰主要是为了实用的需要,实用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如为提高器物的使用价值,装饰的位置一般都在展柜注意视线的接触面,展柜上的彩绘装饰主要起表符作用。不过这时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审美功能,如用色很丰富,已有红、白、黑、黄、蓝、绿等色,并注重颜色的搭配,在红彩底上白绘纹饰,色彩鲜艳,红、白分明。这是目前为止最早的展柜形制,但从这些展柜成熟程度看,其年代还可以上溯,由此不难推断更为粗糙原始的木质展柜,出现的时间应当更早,这些有待于今后考古新发现。这批木质展柜的出土,为中国迄今出土最古的展柜,不但填补了中国展柜史远古时期的空白,还将中国展柜历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或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