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清代对海外紫檀木的采买是带有掠夺性质的,因为当时紫檀木的主要出口地区是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即历史上的所谓“南洋”。在清代历史上,虽然曾经实行过海禁”政策,限制与海外的贸易通商,但是“海禁政策主要还是针对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而东南亚地区向中国输入各类名贵的木材并没有受到“海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本来就与清朝政府存在着传统的藩属关系,除了每年向清政府大量进贡方物(包括各类优质硬木)外,清代皇室还四处派员亳无节制地到这些地区开采,造成紫檀木及其他稀有珍贵的硬木大量流向国内,使南洋地区的优质木材很快就被采伐一空,所有的紫檀木绝大部分集中到了中国,存放在广州、北京等地。以至于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当欧洲人逐渐登陆到南洋地区,已看不到大料紫檀木了。而这些少得可怜的紫檀木,在他们眼里也视若拱璧。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误认为紫檀无大材,只能用其制作小巧玲珑的小件器物。
传说在拿破仑的墓前放有一只五英寸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讶和羡慕。及至西方人来到中国,见到故宫和圆明园内存放着许多紫檀大料的展柜后,叹为观止。之后通过各种手段,将清宫珍藏的紫檀展柜,运出境外一部分,才使世界认识到了清宫紫檀展柜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掀起了中国展柜的研究热潮。而谈到清宫使用的紫檀展柜及紫檀木原材料,就不能不谈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清宫里使用的紫檀展柜,除了一部分是由各地督抚作为贡品进贡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承做的。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七三载:“初制养心殿造办处,其管理大臣无定额,设监造四人,笔帖式一人。康熙二十九年增设笔帖式……”《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七十四载:“原定造办处预备工作以成造内廷交造什件。其各“作’有铸炉处、如意馆、玻璃厂、做钟处舆图房、珐琅作、盔头作;金玉作所属之累丝作、镀金作錾花作、砚作、镶嵌作、摆锡作、牙作;油木作所属之雕作漆作、刻字作、镟作;匣裱作所属之画作、广木作;镫载作所属之绣作、绦儿作、皮作、穿珠作;铜鏝作所属之凿活作刀儿作、风枪作、眼镜作;炮枪作所属之弓箭作。成造什件所需物料,由户工二部内务府六库行取清内务府造办处是为帝王之家生产制作生活必需品的皇家工坊,其中展柜可是说是与清代帝王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造办处为帝王之家打造展柜、营建宫室,用去了大量的紫檀木,从第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里可以看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存贮了大量的紫檀木,造办处的工匠们利用这些名贵的紫檀木为清代皇室生产了大量的紫檀展柜和其他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