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圈椅的椅圈与交椅椅圈完全相同。交椅的命名是以面下特点命名,圈椅的名称是以面上的特点命名。严格说来,交椅也应属圈椅的一种,由于交椅历史早于圈椅,故列于前。椅的出现晚于交椅,故列于后。圈椅是由交椅演变而来的,交椅的椅圈自搭脑部伸向两侧又向前顺势而下,尽端形成扶手,人们在就坐时,两手、两肘、两臂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逐渐发展为专在室内使用的圈椅。由于在室内陈设和使用相对稳定,所以无需使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做面,和一般椅子的坐面没有大区别,只是椅的上部还保留着交椅的形式,在厅堂陈设及使用中,大多成对,单独使用的不多。
圈椅的弧形椅圈多用圆材拼接,搭脑处稍粗,自搭脑向两端渐次收细,为与椅图形成上下和谐的效果,这类椅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的立柱也多采取用圆料光素的做法,只在正面牙板正中点缀一组浮浅简单的花纹,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又出现一种座面以下采甩鼓腿彭牙带托泥的圈椅。尽管造形富于变化,然而四根立柱并非与四腿是一本连作,而系另安,这样势必影响椅圈的牢固性。明代时,圈椅的椅式极受世人推崇,在陈设和使用中,等级不亚于甚至超过交椅,以致当时人们把圈椅称为“太师椅”,而篡了交椅的位。
明代还有一种斗圈椅,犹如自椅圈两后边柱前一刀砍下,没有前端的扶手。此椅形制见于明代版画,未见实物。这种半圈椅造形也很雅观,圈椅自背板顶端的搭脑伸向两侧角柱,与两个后角柱连接后,即不再向下延伸,成为无扶手的靠背椅。弧形搭脑的作用只把背板顶端向后倾,形成105°的背倾角,其造型、特点应属圈椅当中的又一种形式。
2.官帽椅
官帽椅,官帽椅是依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又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出软圆角,做法是由立柱作榫头,搭脑两端的下面做窝,横梁压在柱上,椅面两侧扶手也采用同样做法,背板做成“S”形曲线,一般用一块整木做成。明末清初出现木框镶板做法,由于木框带弯,板心多由几块拼接,中间装横带,背板正中,常透雕或浮雕一组如意云头或其他简单图案,起局部点缀作用。面下由牙板与四腿支撑坐面,正面牙板由中间向两边做出壶门形门牙,这种椅型在南方使用较多,常见多为花梨木,且大都加工成圆材,给人以圆浑优美的印象。
四出头式官帽椅是将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不做成软圆角,而是搭脑两端和扶手前端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伸出,尽端微外撇,并磨成光润的圆头。这种椅子也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全用整块木板刮磨成“S”形曲线,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丽的木质纹理,形成俊秀雅洁的艺术韵味,是北方常见的椅形。这种子的椅腿和椅背立柱以及扶手鹅脖都用一根整木连作。从众多的官帽椅实物看,南官帽椅在形式上较容易发挥,因此有方料和圆料两种做法。四出头式则不然,它不仅都用圆材,且造型一般没有什么变化。